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青砖镌烽火 均郧房县委旧址的红色记忆

时间:2025-07-07 19:36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叶旭升 王逸雯 通讯员 任紫薇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以迎击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的首战壮举,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的群山中,一栋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的四合院,历经百年风霜,无声地见证着那段烽火岁月。

近日,记者来到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找到了东沟开明乡绅周宗裔的祖宅,这一座具有江南特色风格的建筑建设于明清时期,在1946年中原突围战役期间,这里也被设为了是均郧房县委县政府。

image

苍翠山岩脚下,这座灰瓦白墙的重叠四合院,至今仍透着不凡气势。穿过门楼步入大院,仿佛能触摸到革命者往昔的峥嵘岁月。

image

茅箭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史志股庹明林介绍,一方面,1946年中原南路突围部队,先期到达东沟村,茅塔东沟处于武当山西北麓,山高林密便于隐蔽,易守难攻,并且是连接均郧房三县交通要道;另一方面,1931年,贺龙率领红三军在茅塔东沟,打土豪、分田地,播下革命火种,积累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在这里建设均郧房县委县政府。

image

建立根据地需确立办公地点。当时南路突围部队在敌人“清剿”下游击作战,居无定所。开明乡绅周宗裔主动腾出祖宅部分房屋为部队作为办公用然后利用个人关系给部队建立了一个信息交通运输通道。

周宗裔曾就读湖北省立十一中学,受杨献珍进步思想影响,对共产党有一定认识,他放下疑虑坚定支持革命队伍。

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讲解员沈楠琳说,周宗裔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到黄龙采购电池,因为怕被敌人发现后找到部队所在地,所以他到多家商户分批购买带电池的手电筒,并在山上度过一夜,等到第二天才返家,把电池取出来交给部队。

不仅是开明乡绅,纪律严明的新四军,在东沟还受到当地百姓们的踊跃支持。

沈楠琳说,当年新四军来的时候正值秋季收稻谷的时候,当时,百姓只看到他们身穿军装,并不清楚是哪支队伍,了解新四军是当初的红军后,还看到他们帮助大家去农田里干活,把稻谷收到百姓家中,连一顿饭都没吃就走了,百姓们就发现这是一支真心实意为百姓好的队伍,所以才倾其所有来帮助部队。

image

据茅箭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史志股喻子怡介绍,在档案馆内还收藏着7张借据,这些借据是从老百姓手里征集来的,也是新四军留下的“宝贝”。借据上写着:“借据,莫瑞金苞谷三斗两升, 陆宝平麦两斗四升。” 当年战争爆发时至寒冬,战士们缺衣少食,连生存都十分困难,东沟老百姓为了支援部队,自己紧衣缩食,把家里的衣物粮食都支援给了部队,但是新四军有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 因此每收受一次物资,就留下一份借据,但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并没有按着借据去兑换,可以看出大家都是发自内心拥护战士支持革命。

在当地军民携手共建下,周家大院不仅是均郧房县委县政府驻地,还一度成为武当地委、军分区乃至王树声的指挥中心,地位举足轻重。1946年农历九月十六,国民党疯狂“清剿”东沟。为掩护机关和主力转移,军民浴血抵抗,许多战士英勇牺牲。这一战持续14个小时,从天未亮就已经打响,打完仗之后,山上被炸得面目全非,成了光秃秃一片。

image

在东沟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共有168个台阶,而这个数字也是代表着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的人数,他们当中仅有36名烈士留下了姓名,其中年龄最大的31岁,年龄最小仅18岁,还有很多未留下姓名的无名英雄。

青山处处埋忠骨。如今,东沟这片红色热土吸引着众多访客追寻足迹,感悟历史。漫山红杜鹃间,先烈的热血与精神已深植于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与功勋必将永世传扬……

编辑:姜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