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在抗击灾害的宏大叙事里,我们既需要专业救援队伍的中流砥柱,也离不开无数“谭成良”式的凡人微光。
6月24日以来,贵州黔西南榕江县城两次遭遇特大洪水侵袭,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丹江口市90后小伙谭成良千里驰援榕江救灾一线,用1300斤包菜的分量、两天志愿服务的温度,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当1300斤包菜从湖北丹江口跨越千里抵达贵州榕江灾区时,这些看似普通的蔬菜已然成为一份沉甸甸的青春宣言。90后小伙谭成良用两天志愿服务和满车农产品的实际行动,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写下生动注脚。在这个习惯用流量衡量价值的时代,这位普通青年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何为“中国式青春担当”。
谭成良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买来的包菜和日夜兼程的车辙。这些带着泥土清香的蔬菜,既是对灾区群众最实用的援助,也是对“精准救灾”的朴素理解。当某些人还在争论“捐钱还是捐物”时,这位90后小伙用最熟悉的物品给出了答案——救灾不是形式主义的表演,而是急人所急的共情。
48小时的志愿服务或许短暂,但浓缩着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成长。在社交媒体充斥着“精致利己主义”叙事的当下,谭成良们的选择证明:90后、00后并非所谓“躺平的一代”,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接棒民族大义。从汶川地震时的“志愿红”到郑州暴雨中的“救命文档”,再到今日榕江灾区的“包菜兄弟”,中国青年始终在用行动担当。
这场千里驰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没有企业捐赠的规模效应,也不具备网红救灾的传播噱头,却因强烈的“人味儿”而直抵人心。当城市青年习惯用转账金额衡量爱心时,谭成良用沾着露水的蔬菜和磨出血泡的双手证明:真正的共情力从来不在虚拟空间的点赞里,而在“与受助者吃同一锅饭”的烟火气中。这种“把自己活成一道微光”的选择,恰恰是公民精神最健康的模样。
相关链接: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