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用生命点亮“平安天网”

时间:2025-07-16 12:10 来源:长江云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6645339738712f16be4641851a80d3d7

万松,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民警,曾荣立个人一等功的技术尖兵。

今年5月26日,他在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后突发脑溢血,倒在岗位上,因公殉职,年仅50岁。

28年从警生涯,他用数据编织 “平安天网”,默默守护城市安全与人民安康,诠释了 “以数据铸剑,守一方平安” 的信念。

01

04

在武汉市公安局科信支队,万松的办公室仍保持着原样。办公桌上,常用的日记本里,未完成的任务标着三角符号;那些没写完的代码、未收尾的文件,正由战友们接力完成。

“一年跟着干,两年成骨干,三年自己干”—— 这是万松对同事们的要求,也是他带队伍的准则。

胡欣与万松是相处九年的师徒,感情深厚。如今,万松离世近两个月,胡欣每次经过办公室拐角,脚步总会下意识放慢。

“我们在那个办公室有太多回忆。这两天经过他的办公室,我总忍不住想喊‘万大,该去吃饭了’‘万大,一起去开会了’‘万大,领导布置了新工作’……” 胡欣的话语里满是思念。

翻开万松的工作日志,每一页都是对职责的坚守:

5月21日至22日,武汉预报大暴雨,他连夜梳理 12345 市民热线留言与历年积水数据,精准研判出几十处易积水点,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送抵相关部门;

5月23日,他组织起草 “五一” 大客流应对复盘报告和端午节大客流预测研判分析;

5月25日(周日),本应陪家人的他,因紧急数据分析任务,从上午9点忙到晚上10点。

“他没有独立寝室,累了就在单位沙发上靠一会儿,这么多年一直如此。” 同事高波说,夙兴夜寐是万松的常态。

5月26日,成了万松生命的最后一天。中午12点2分,他在微信群发通知:“下午4点开周例会,各组准备汇报工作计划。” 午饭后,胡欣路过办公室,见他靠在沙发上闭眼小憩,像往常一样打盹。

“我们约好2点去汉阳开会,1点59分我推门喊他‘老万,走了,开会去了’,却再也叫不醒他了。” 胡欣经常会回忆起那时的场景。

经全力抢救,5月27日凌晨0点33分,万松还是离开了。突发脑溢血,夺走了这位50岁民警的生命。

02

03

1997年,万松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面对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机遇,他毅然选择穿警服,只因 “想以技术革新守护一方安宁”。2016年,武汉公安推进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组建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兼具侦查经验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万松,成为初创团队6名核心成员之一,在技术岗位一干就是28年。

那时,公安大数据应用在国内刚起步,全国公安系统鲜有人能规范撰写数据分析报告。万松深耕算法领域,将侦查经验融入数据分析,从 “学霸” 成长为智慧警务 “拓荒牛”,却一直有着强烈的“能力恐慌”。

“那时候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跟现在有很大的区别,他需要很多跨学科的能力。这都是他以前在高校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能力恐慌不停地鞭策他,去掌握新的知识。” 同学胡骥说。

“千万不能为了观点找数据,严谨、严谨、再严谨!” 万松在工作上对自我严格要求,在业务上追求卓越,对同事却总是真诚相待、耐心教导。

“2017年第一次写归元寺安保分析报告,万松带我们蹲在指挥中心,调阅三年监控,一帧帧数人数。报告里268个数据,有一处差了0.1%,他严肃地说‘别小看这0.1%,可能意味着几百人的安全隐患’。” 胡欣回忆。

同事高波说:“他布置工作会拆分成多项,明确预期效果,‘保姆式’交代清楚。近10年共事,从没见他发过脾气、跟人红过脸,说话总是温和的。”

民警王国栋记得,万松曾替他 “揽责”:“我参警经验不足,写的客流分析报告被领导批评,万大过来把责任揽过去,说‘是我没教透’。”

万松的办公桌下,总藏着一抽屉零食。“晚上加班忘了吃饭,他会递来饼干、苏打饼;凌晨有人状态差、发抱怨,他就拿零食过来聊聊,大家干劲很快就回来了。” 王国栋说。

28年里,万松协助破获重特大案件160余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从归元寺祈福到国庆灯光秀,每逢重大节点我们都一起熬夜。8年攒了160多篇重要报告,每个数据都是他磨出来的。” 胡欣说。

2024年3月,一起案件侦破陷入僵局,专案组调查一个月无果。万松带数据组支援,通宵建模型,三天三夜泡在办公室,从海量信息中 “撕开” 突破口。“排查出200多条线索,涉及武汉10个区、12名嫌疑人,据此抓获的人数占专项行动刑拘人数的50%。” 高波回忆。

03

02

单位里,万松是团队的 “CPU”;家里,他是亲人的顶梁柱。妻子张熙说,结婚21年,丈夫再忙也没疏忽家庭:儿子解不出的数学题,他加班再晚也会写好解题步骤;她爱喝茶,他总能精准控制水温和冲泡时间,泡出恰到好处的回甘。

“他不工作时,时间都用来陪我和孩子。每个节假日他都在一线,但孩子从没觉得缺父爱。” 张熙回忆,“我性格任性,他总让着我。刚要吵架,他就服软:‘想吃点什么?’我妈做青光眼手术,他让我休息,自己去照顾,还说‘您是我妈妈,有啥不方便’;我爸做手术,晚上一有动静他就起来按摩。他走后亲戚才说,他默默帮了很多忙,我都不知道。”

“微信记录里,他说得最多的是‘我在开会,稍后回复’。” 张熙哽咽着,“我总觉得是做了个梦,早上醒了他就该回来。直到一遍遍办手续、开死亡证明,才慢慢接受他不在了。他一辈子为责任活、为工作活、为家人活,太辛苦了。若有来世,希望他为自己活一次。”

04

01

数据无声,忠诚永恒。万松编写的代码,仍在城市脉络中默默运行;他留下的课题,正由同行者接力攻破。

“是他手把手教导,毫无保留传授数据侦查思维,让我们成了市级信息化应用能手。他办公室的门总开着,台灯总亮着。如今台灯灭了,光芒却永远照在我们心里。” 高波说。

青年民警向一丞说:“他总说数据是有生命的。现在我们懂了 —— 那些凝结他智慧的代码,正在替他继续守护这座城市。”

英雄如青松,扎根时沉默,挺立处峥嵘。万松走了,但他的 “数据天网”,永远亮着。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晓薇 宋歌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思思)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