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
《新型工业化》杂志刊发
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
署名文章
全文如下
↓↓↓
牢记使命责任 勇立时代潮头
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高地
王忠林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6次考察湖北都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重要要求,2024年11月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求我们“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大动力。
一、破浪前行、新潮奔涌,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优势突出
近年来,湖北始终重视创新、鼓励创新、锐意创新,锚定世界一流、勇攀科技高峰,科技创新成为湖北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一是战略性科技力量加速汇聚。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塑优势,全力加强科技力量布局,科技创新的家底持续夯实。围绕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了以“1家国家实验室+ 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汇聚了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名技能人才;136所高校、220万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基础支撑,让湖北拥有了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能够满足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需求。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破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坚持滚动实施每年突破6项重大基础研究、攻克10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20项标志性产品的“61020”全链条攻关,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心肌旋切、人造太阳氘氘聚变等技术世界领先,超高功率光纤激光、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等高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将卫星导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级,高端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267层闪存芯片、三维相变存储器芯片技术行业领跑,微波无线传能、ARC生物耦合等技术相继突破,10款人形机器人100%实现了产业化,Manus、任度、紫东太初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涌现。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突破,湖北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深层次创新动力有效激发。坚持以改革解难题清障碍,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创新容错免责等改革,设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大力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建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元投资基金群,为每个重点产业配套一只100亿元的投资基金,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7.7%、31.1%。通过营造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湖北不断以创新生态的阳光雨露,催生科技创新的拔节生长。
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势见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5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10个5000亿元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元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达到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湖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教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湖北武汉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强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湖科学城“一廊一城”核心承载区,推动科创中心建设重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转变。图为武汉光谷广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摄
五是全社会创新创造蔚然成风。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热情,崇尚创新、重视创新、踊跃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增幅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增幅全国第三,研发强度提高0.19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9个市州在武汉建立“科创飞地”,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25家、实现市州全覆盖。荆楚大地活力涌动,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湖北最鲜明的标识、最强劲的旋律、最澎湃的动能。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湖北科技创新从多点发力转向全面突破,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站上了新的更高历史起点,进入了整体跃升的关键阶段。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把湖北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托与期望。
二、对标一流、勇攀高峰,向着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奋勇进军
创新强则实力强,创新兴则省域兴。湖北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首先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成为战略支点,通过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锚定全球全国一流标准,明确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围绕科技创新的主体、载体、保障等,打造四个全球全国领先的高地。全力打造各展其能的高端人才集聚地,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战略帅才、领军将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十百千万”行动,努力在光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北斗等优势领域拥有更多领跑者,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开拓者,以人才的风云际会助推发展的风生水起。全力打造开放包容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基地)、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创平台,推动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更多标志性产品,打造全球半导体、光通信、人工智能、空天技术等领域重要策源地。全力打造动能澎湃的产业创新引领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世界存储之都、世界设计之都、世界工业软件之都,全球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生物育种基地、航空航天与北斗产业基地、网络安全产业基地、未来产业基地,推动中国光谷进阶世界光谷。全力打造活力奔涌的创新生态示范地,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的增长、总量超过1万亿元,打造链接全国、辐射全球的知识产权交易转化枢纽,让各类创新主体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让湖北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
聚焦科技强国建设要求,明确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功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必须围绕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四大功能。拥有做强科创力量的集聚功能,建强各类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凝聚各领域顶尖科学家队伍,锻造强大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成为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科学中心。拥有领跑原始创新的策源功能,在事关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战略领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抢占科技最前沿、制高点,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力军”。拥有引领产业发展的驱动功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体现湖北优势、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湖北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级一流企业、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富集区。拥有促进创新创业的孵化功能,高端人才、科研团队、创投资本近悦远来,塑造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创新环境,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开放创新网络的战略枢纽节点。
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方法,明确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思路。遵循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得来的规律性认识,用好重要经验,推动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统筹好创新驱动与驱动创新,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政府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不能政府唱独角戏,要让企业和市场当主角,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场景供给等,持续激发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形成竞相创新的强大势能。统筹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大局,科技是国之利器,创新是国运之基,湖北的科技实力首先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布局,这也意味着我们承担着更多服务“国之大者”的重大责任,必须竭尽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在科技强国、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统筹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关起门搞研发,越是美西方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聚全球高水平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推动我国科技和产业加速迭代升级。统筹好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科技创新既要“钱变纸”,又要“纸变钱”,必须既重视技术突破,又重视成果“变现”,推动创新成果加快变成产品、落地为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统筹好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撑,发达的科技创新中心都有发达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必须坚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抓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概念验证、中试平台、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等为重点的服务支撑体系,形成“原理概念-技术突破-产品研发-产业发展-集群聚合”全链条贯通的综合性创新支撑体系。
三、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加快推动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成势见效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是政治责任、时代重任,湖北将锚定目标、突出重点、聚力攻坚,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细、向上向好。
强化全域创新,着力优化高质量创新空间布局。统筹用好各类创新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支撑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形成龙头引领、梯次发展的全域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强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湖科学城“一廊一城”核心承载区,推动科创中心建设重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转变,增强武汉科创中心引领力、辐射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一体统筹武汉、襄阳、宜昌创新资源布局、创新优势整合,做实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创新支撑点、撬动点,加快建设武汉“光谷车谷网谷星谷”之城、襄阳“智车智农”之城、宜昌“电力算力”之都,切实把汉襄宜地理三角变成创新发展的“金三角”。整体抬升其他市州科创实力,推动黄冈、黄石、十堰、荆州等地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区,创建一批高水平“科创飞地”,支持相关市州打造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区。
湖北坚持统筹好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推动创新成果加快变成产品、落地为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图为由华中数控联合华工科技、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智造生产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摄
强化平台支撑,着力做强高能级科技力量矩阵。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科技力量优化重组等重大机遇,全面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工程。省部共建完善实验室体系,推动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动湖北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北斗导航、生物安全、先进封装等领域形成领跑之势。集中做强大科学装置,建成全球磁通量最高的脉冲平顶强磁场设施、国际领先的“中国地镜”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国际最高通量的作物表型组学设施,推动磁约束氘氘聚变、极端医学物理成像等5个自主谋划设施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抢先布局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以武创院、武汉量子院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在鄂央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县市、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三个全覆盖”。
强化集中攻关,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功能。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加快把“卡脖子”制约变成“卡位”优势。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导力量,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有计划遴选布局一批前沿研究、冷门研究、极端研究、交叉研究项目,加快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变革性突破。深入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尖刀”工程,以重点实验室和领军企业为主导力量,聚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类脑科学等重点方向,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特别是在6G、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高端芯片等方向加快突破,产出一批“首款首次首创”代表性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产业急需技术“突围”行动,以企业和创投机构为主导力量,聚焦“五基三关”等重点,加强定制式订单式研发,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制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近年来,湖北勇担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战略使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图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大楼。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供图
强化融合转化,着力锻造高层次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切实把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做强概念验证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创企业孵化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五大支撑”,全面加快“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N”的产业化跃迁。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链长+链主+链创”的三链机制,深入推进数字新基建、产业新集群、应用新场景、开源新体系、融合新机制“五新工程”,全面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启动实施纺织、食品、建材产业转型“新三大战役”,加快生命科学、AI大模型、前沿材料等领域产业布局,推动未来产业布局抢滩。加快培育雁阵式创新企业梯队,实施创新企业扩量提质行动,构建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和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企业梯队,锻造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团”。
强化改革赋能,着力营造高品质开放创新生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竞相涌流的一流生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体系,推进“71020”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支持7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10个省属高校学科进入全国“双一流”,动态培育建设20个特色优势学科,加快形成“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工作格局。健全“投贷股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武汉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省科技金融联盟,更好发挥政府主导的投资基金群作用,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引导形成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包干制+负面清单”的科研管理体系,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建立科研活动、资金使用两张负面清单,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更大科技成果处置权,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打造深度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的开放创新体系,推进鄂湘赣“中三角”创新联盟合作常态化、长效化,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互济合作,加强与欧洲、南美、非洲等重点地区的国际合作,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国际组织来湖北设立研发机构,全面提升湖北科技创新聚全球、用全球、领全球的能力。
强化人才驱动,着力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眼全球引进拔尖人才,探索“全球猎头”“全球揭榜”“柔性引才”“专家举荐”等机制,设立粤港澳湖北离岸人才中心,实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开辟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更多外籍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参与湖北项目攻关。打破常规激励成就人才,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技奖励、股权激励、尽职容错免责、“人才有价”评估等制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共享、双向流动通道,为科研人员施展才华提供更大舞台、创造更好条件。量身定制精准服务人才,围绕“人才链”提升“服务链”,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健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保障措施,加快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四、鼓足干劲、奋发进取,凝聚共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强大合力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是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大事。我们始终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来把握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引导全省上下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效率意识、为民意识、能力意识,推动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湖北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图为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摄
激扬勇争一流的壮志豪情。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必须有高的标准、高的要求,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自我加压、抬升标杆,坚决克服因循守旧、甘居中游的心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打破坛坛罐罐,以争当一流的标准奋楫前行。
永葆闯关夺隘的奋进姿态。把服务科学家、服务创新创造摆在重要位置,鼓励探索、尊重首创,引导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放开手脚创新创造,让科技工作者的激情充分绽放。
锻造善作善成的过硬本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研究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当好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师”“天使投资人”“服务店小二”,努力把湖北建成科技创新“强磁场”、创新创业“首选地”。
锤炼雷厉风行的务实作风。推动各部门各司其职、联动配合,推动发展重心、要素资源、政策支持、工作力量向科技创新聚焦倾斜,优化科技创新考评体系,加强重大事项督查督办,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尽快落到实处。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7期)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