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二三期(以下简称“府澴河项目”)斗马河泵站施工现场,建设者穿梭于钢筋骨架之间,正严谨细致地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目前,斗马河泵站总体形象进度完成80%。
府澴河项目团队斗马河泵站二层施工现场。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勇介绍,斗马河泵站设计流量达80立方米每秒,建成后将显著提升谌家矶片区的整体抽排能力,完善区域排涝体系,有效应对暴雨和洪水,降低内涝风险,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得益于长江新区环境水务局府澴河项目团队的大力协调,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后盾。”
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斗马河泵站(中间那栋楼)。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目前,府澴河项目捷报频传:项目已完成新建堤防3.5公里、河道疏挖4公里、新十公路及轨道交通一号线防洪墙主体结构、覆土建筑物主体结构等关键节点。成绩的背后,是一支干部队伍“店小二”的服务姿态、“实”的作风,拼的精神。
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全景。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用脚底板工作”,扎进工地里发现真问题
作为武汉市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点工程,府澴河项目承担着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修复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的重任,对筑牢大汉口防洪屏障、守护市民安全、促进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自2022年长江新区成立、环境水务局组建以来,府澴河项目团队就以提升干部素质为着力点,将服务保障府澴河项目作为重中之重。
“干工程,就得扎进工地里。不深入现场,就发现不了真问题,解决不了实际困难。不深入现场,干部素质提升就成为一句空话。”该团队技术负责人郝以志说道:“一顶安全帽、一双雨鞋、一支手电筒,是我们每一名成员的标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我们的工作常态”。
项目开工伊始,府澴河项目团队就迅速进驻。他们坚持每周对全线5.67公里的工地进行全覆盖踏勘,堤防、泵站、闸站、疏挖河道每一个子项、每一段进度都了然于心。
团队成员邹斯桀回忆:“尤其是今年6月雨季,连着下雨,老堤防汛检查不能停。路太泥泞,车子像船一样打滑,太危险。很多地方只能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府澴河项目团队技术负责人郝以志(中)在与团队成员邹斯桀(左)、吴泽宇(右)在交流。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正是这种“用脚底板工作”的方式,让团队在短时间内就对全线15个工区的通道、进度烂熟于胸。
工程土方开挖量高达1150万方,相当于挖空5111个标准游泳池。巨大的工程量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些施工便道上积的灰厚达5厘米,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脚踝,张嘴说话就是一嘴灰。”郝以志描述着现场环境的艰苦。面对困难,团队没有退缩。
他们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梳理成16项清晰的任务清单,每周跟进进展,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形成闭环管理。
府澴河项目施工单位副经理王鹏对此深有感触:“按理说,我们每周的监理例会,府澴河项目团队不必参加。但这一年多,经常能看到该团队成员的同志坐在那儿,认真收集我们的意见和困难,带回去协调解决。这种主动靠前的服务,非常实在。”
遇到难题怎么办?“企业不能等干部更不能躲”
工程建设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自工程开工伊始,府澴河项目就不断遇到各种难题:工程新建堤防质量要求高、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线路长、涉及专业多、专业度高,施工过程涉及一座地铁桥梁、四座公路桥梁、六座铁路桥梁及数条高压电力防护及迁改等,成为制约工程进展的重大难题。
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全景。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遇到难题怎么办?企业不能等,我们干部更不能躲。”长江新区环境水务局负责人在给团队的调度会上说,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为此,团队开动脑筋,创新工作思路,马不停蹄地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管线权属单位反复召开协调会,并邀请各行业专家,对工程涉及各交叉节点方案进行多轮严谨论证。最终,各交叉节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成功说服了相关权属单位,各难题迎刃而解。
府澴河项目施工单位党支部书记王一丰对团队的协调能力赞不绝口:项目牵涉铁路、石油、天然气、地铁等多个部门。只要遇到难题,府澴河项目团队从不推诿,主动揽下来,马上就办。据王一丰介绍,项目开工以来,该团队已累计协调解决各类大小难题无数,成为保障工程顺畅推进的“润滑剂”和“加速器”。
“火眼金睛”细致排查,较真“隐患”让工程安全推进
“做工作一定要严谨细致,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老百姓才满意”,郝以志经常跟同事交流说:不严谨不细致,就容易出大事。
府澴河项目位于入江口段,防洪压力巨大,加之工程本身点多线长面广,施工安全风险点多,保障汛期安全是重中之重。在主汛期来临前,团队未雨绸缪,组织施工单位全面清除了河道内所有阻水围堰及临时道路。同时,严格督促编制度汛施工方案和防汛应急预案,科学安排施工内容,确保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低水位期抢抓工期。
日常巡查中,安全隐患排查是团队的“火眼金睛”。
“河道内施工围堰、放坡开挖、堤防周边的基坑和桩基施工,都可能影响行洪通畅,威胁堤防安全,尤其在汛期,容不得半点闪失。”郝以志说道。
府澴河项目团队技术负责人郝以志(左)在与建设单位代表曹俊在交流。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一次,在老堤附近巡查时,团队成员敏锐发现一处土石方开挖点距边坡过近,如继续深挖,可能严重威胁尚未被新堤替代的老堤防汛安全。团队立即叫停施工,现场研究,迅速拿出了安全的替代开挖方案,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府澴河项目监理单位副总监汪凯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细节:2024年12月13日,团队会同监理进行例行周巡查。在新十公路防洪墙建设现场,他们刚在二层脚手架上核对完影响进度的油气管线位置图纸下来,团队成员邹斯桀突然转身又走上楼梯,并放慢脚步仔细查看。随后,他跑下来对监理说:“这楼梯不能上人了!必须立刻整改!你看,每级台阶都是用光面的模板搭的,冬天夜里一结霜,早上工人上来踩上去太滑了,非常危险!”
“这个细节,我们天天在现场的人都忽略了。团队成员的同志心这么细,对安全隐患这么较真,让我们既惭愧又佩服。”汪凯感慨道。
正是这种对安全“零容忍”的态度和“吹毛求疵”的细致,为工程建设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