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落地二十年,湖北两村交出绿色转型高分答卷

时间:2025-08-15 19:11 来源:长江云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二十年前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 “两山” 理念如一盏明灯,为中国乡村的发展指明了绿色转型的方向。

如今在湖北,谷城县堰河村与保康县尧治河村相继公布最新“成绩单”:堰河村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超1亿元;尧治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万元,双双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历史性跨越。

谷城县堰河村和保康县尧治河村用二十年的时间,将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乡土,书写了从生态困境到绿色繁荣的动人篇章。

堰河村:从“卖树换钱”到“卖景赚钱”

“那个时候条件太差了,孩子要读书,饭都吃不饱,只能在山上砍柴。”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何祖运指着村史馆里一张旧照片,照片里的他背着柴刀,身后是被砍得光秃秃的山。“那棵树,卖了2块钱。”

735abdc934e57c6121b00a49e15a6723

彼时的堰河村,困在“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里,村民靠山吃山的方式简单粗暴:砍树卖柴。山越砍越秃,日子却没好起来,大家都在琢磨“下山讨生活”。

转机始于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的一句话:“穷在山,出路也在山。”他带着村民在砂砾石山的石渣土上“死磕”——种树。多年后,2.1万亩山场上,茶园、杜仲林、松杉林铺展开来,森林覆盖率冲到了81%。

3e35c82f5f42ef65b234293264e691d8

树多了,路通了,商机也来了。村里修起栈道,把瀑布群、廊桥等原生态景观“亮”出来;农家乐从1家开到几十家,民宿从1家增至百余家。“以前下山是为了生活,现在上山是为了更好的生态旅游发展。”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委员祝勇笑着说,“游客能感受到生态美、环境好,这几年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

如今的堰河村,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破亿元。闵洪艳说得实在:“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绿水青山对农村来讲,有潜力、有生命力,更有希望。”

ca39fd4b365b390ad0b543c53fb2f3bc

今年8月底,堰河村将正式加入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把当地农产品摆上浙江余村的展馆,由此,开启堰河村农副产品的出山之路,为乡村发展探寻新路径。

尧治河村:矿洞“伤疤”变“宝库”

如果说堰河村的转型是“从无到有”,保康县尧治河村的蜕变则是“刮骨疗毒”。

这个地处磷矿主产区的村子,曾因采矿富起来——但代价是60多个废弃矿洞像“伤疤”刻在山上,森林被砍、山体被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取得第一桶金后,我们就意识到,再这么干,就是灾难性破坏。”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拍板:“露天开采一刀切,全部关闭!”

0c55404d44131a69fa01c7073d71245f

转型从“修复”开始。村里投3000万元建智慧矿山监测平台,200多个传感器盯着植被恢复、水土保持;30个生态管护岗上岗,无人机巡护森林,“垃圾银行”让村民分类投放垃圾能换生活用品。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回升至92%,负氧离子浓度是世界“空气清新”标准的5倍。

a703a79f8ea455ad8b9e88d711c3fc7b

更绝的是对废弃矿洞的“再创造”。“矿洞温度恒定在8-12度,一年四季都能出菇。”襄阳保康县尧治河矿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算起账:“25公里矿洞全利用起来,2027年投产后,年可为村集体增收七八千万元,还不占山林土地。”尧治河村村民宦仁菊现在每天在矿洞种香菇,“200块钱一天,一个月能做27、8天,离家又近。”

30dfe1dafafa118048a5211ff462c66e

矿洞不止能种菇,还能“讲故事”。村里用声光电技术,把中国古典神话场景搬进深邃矿洞,孙悟空、猪八戒“活”了过来,成了游客互动的伙伴。湖北尧治河三界洞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琪透露,今年客流量比去年增了50%。

d6ced0e4f4683139d1ceba87cfb43af2

如今的尧治河村,有3个4A级景区,全村固定资产达9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万元。“过去矿山千疮百孔,现在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孙开林说,“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才是真发展。”

二十年答卷:“两山”理念不是童话

从堰河村的“石缝生金”,到尧治河村的“矿洞变宝”,两个山村的二十年,是“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它们证明:绿水青山不是只能看的“风景”,而是能变现的“资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

9d4ea9647f362c5cc3423c3ba1b7fb72

在湖北这片林业大省、湿地大省的土地上,这样的实践正在更多乡村上演。当“护绿”成共识,“变现”有路径,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正藏在每一片青山、每一汪绿水之中。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朱宇航 廖云翔 李晓雨 郭裕铭 襄阳台 谷城台 保康台 )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