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水”养出“中国好鱼”,十堰设施渔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时间:2025-08-20 19:3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打造渔业发展新引擎。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4.6%。全市设施渔业规模达到229万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

99

这段时间,郧西金钱湖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苗繁育基地也迎来了收获旺季。孵化成功的鳜鱼苗,经过仔细筛选、称重后运往外地。来自洪湖的客商叶志方说,这里的鳜鱼苗质量好,他准备买10万尾种鱼苗。

 郧西金钱湖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种苗繁育基地负责人刘彬介绍,该基地今年孵化150万尾种苗,对外出售了50万尾,这也是基地第一次对外出售种苗,销量很好。

99

种苗好,更要会养殖。为提升生态渔业养殖技术,郧西县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深度合作,组建水产养殖专家工作站,实现了数智化养鱼技术从好苗到养好的转化。刘彬介绍,基地有多位专家全程指导,从多个方面做保障,模拟养殖户的池塘环境,让鱼苗提前适应,减少运输和转塘的应激反应,正常情况下,只要养殖户按照给定的暂养方法操作,存活率稳定在95%以上。

60

好山好水养好鱼。在丹江口市蒿坪镇的辰达设施渔业养殖基地,这里不仅养殖有地方特色水产“丹江鲌”,还有鸭嘴鱼、鲢鱼、鳜鱼、鲟鱼等多个品种,采用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正是科技赋能现代渔业的鲜活注脚。

丹江口市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刚介绍,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微滤机可将水里面残饵、粪便和大颗粒物质,通过筛网进行过滤;紫外线可有效对水里的有害菌进行消杀;与原来流水养殖相比,现在每天的水损耗在3%左右。

999

公司产出的翘嘴鲌、花莲成为了抢手货,每隔几天,就有一车水产品从这里发往周边省市。

何文刚介绍,该公司去年渔业养殖只有40桶,今年满产有88桶,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目前他们一个月产能在20万斤,产值大约200万元。

03

市场需求旺盛的背后,折射的是对十堰用活一方好水,发展设施渔业的认可。为走好“两山”转化之路,我市将设施渔业列入全市七大农业产业链,累计争取省级项目资金超过一亿元,财政安排920万元支持设施渔业发展。

在政策支持下,成立刚刚一年的湖北丹江鲌供应链有限公司,就吸引了近百家企业入驻供应链商城平台。

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张华介绍,未来公司正式运转后,养殖户可通过平台咨询养殖基地建设、融资、保险等服务和购买苗种、饲料、鱼药等物品。

05

将生态保护和渔业绿色转型深度融合,通过设施渔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革新,十堰正将“中国好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中国好鱼”的品牌价值。丹江口翘嘴鲌获评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第46名,居全省第三。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水产局局长陈少斌表示,将因地制宜完善设施渔业产业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两级“丹江鲌”供应链,全链条提升“丹江鲌”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着力将“丹江鲌”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十堰拥有省级水产原种场4家,渔业专业合作社和渔业家庭农场192家,年产各类名优水产苗种14亿尾。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4.6%。全市设施渔业规模达到229万立方米,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陆基圆池养殖虹鳟3.4万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

陈少斌表示,经过不到三年的探索实践,十堰的设施渔业形成了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道养殖等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实现对土地和用水的集约、节约化利用,也成为了十堰实现“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重要路径,下一步,力争全年新增设施渔业10万立方米,加快建成“好水好鱼、优质优价、高产高效”的国家级生态健康水产品养殖基地。

(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郧西融媒记者 张雪玲 通讯员 肖雾涵)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