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诗经故里到欧洲餐桌 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变“国际金招牌”
8月21日,黄杨村村民在采摘木耳。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张奕
秦巴山脉深处,神农架北麓,藏着一处“生态宝库”——湖北房县,这里孕育出数百上千种特色物产,其中最耀眼的当数三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房县小花菇、黑木耳与黄酒。
8月中下旬,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湖北日报和十堰市知识产权局承办的湖北地理标志“底蕴寻源·问楚水”新闻行活动举行,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采访团深入十堰房县,探访这3张生态与文化的“活名片”。
“两朵山珍” 香飘世界
8月21日,房县白鹤镇黄杨村椴木食用菌生产基地,村民正忙着采摘黑木耳。旁边的香菇生产基地里,香菇已采摘完毕。
二片丛生,绒毛短而少,形似“飞燕”,房县黑木耳“色鲜、肉厚、朵大”。“我们一直用原木栽培,据说这种方法在我们这有上千年历史了。”村民乐呵呵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峦起伏、气候温润,位于“北纬31度香菇黄金带”,是全国闻名的“耳菇之乡”。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传统的原木栽培技艺,让这里产出的黑木耳色好形美、清香滑腻,售价为普通产品的2倍。房县香菇则“色泽好、外观美、清香滑腻、质地纯正、营养丰富”。
2009年,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了守好金招牌,房县一手抓标准建设,一手抓品牌保护,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从源头把控质量。目前,已有12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朵朵香菇形态饱满,黑木耳胶质透亮。成立于2020年的房州味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耳菇产业品牌化发展的缩影。走进生产车间里,浓烈的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将优质产品分拣、检测、装入印有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包装中。
“我们严格按照房县耳菇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走品牌化发展路线,用标后业务量增长超60%。”该公司总经理曾清兵介绍,公司代表“房县香菇”参加第三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荣获金奖。
2020年9月,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互认互保名录。此后,房县耳菇出口创汇持续增长,年增幅超20%。截至2024年底,出口额已达700万美元,带动7万余名相关从业人员增收致富。
诗经故里的“液体黄金”
黄酒博物馆、手工黄酒制作区、民俗小酒馆……8月20日,坐落在209国道旁的花田酒溪黄酒民俗文化村绿荫环抱,黄酒品牌达200余家。
房县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生于房县、食邑在房县,《诗经》中的很多篇章至今仍在房县广为传唱。据传,《诗经》中“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此酒,就是指房县黄酒。
走进村民瞿万江的酿酒作坊,陈列的玻璃瓶、瓷瓶包装琳琅满目。很难想象,多年前他还因腰伤致贫,困在土砖房里。2014年4月,房县黄酒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瞿万江放弃打工回乡开起黄酒作坊。
“依托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信誉,黄酒才能拓展电商渠道,以前在外打工每月挣两三千元,如今全年毛利润可达80万元左右。”瞿万江和妻子幸福地笑着。
房县黄酒用的是当地著名的三寸糯,因三粒米加在一起刚好一寸而得名,其油润滑亮黏性强烈,米香厚重,至今也只有在房县高山地带少量种植。一捧糯米、一把酒曲、一桶清水,结合传统手工酿造技艺,以及房县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微生物菌群,造就了房县黄酒酒色清黄、酒性温和、酒味绵长的独特品质。花田酒溪黄酒民俗文化村所在的房县土城镇土城村,全村酿造户256户,2024年全村黄酒产量达600万斤,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为确保产品品质,房县制定《房县黄酒小作坊生产管理指南》,推动小作坊规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已有74家小作坊获得商标使用许可。
围绕一部诗、一壶酒,房县培育出忠和酒业、庐陵王酒庄等一批龙头企业,开拓出一条具有鄂西北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忠和酒业在传承房县黄酒非遗技艺基础上开发出气泡系列、果酒系列等新品,满足多元需求。“地理标志赋予房县黄酒独特性,使产品品质更有保证,让我们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该公司董事长助理李海兰表示。
庐陵王酒业有限公司将生物灭菌保鲜法融入发酵工艺,攻克黄酒保鲜运输难题,拥有专利21件,注册商标57件,制定黄酒企业标准8项。
2020年,房县黄酒获得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2022年,房县黄酒获得“我喜爱的湖北品牌”电视大赛金奖。
通过“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品牌驱动”,目前,全县黄酒生产企业17家,标准化黄酒酿造作坊276家,年产黄酒达10万吨,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8亿元。8月,3200斤房县黄酒从房县启程,正式进入日本零售市场。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理标志“底蕴寻源”新闻行路线设计为“上春山”“问楚水”“访百草”“品荆楚”四站,以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录和“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的地理标志为核心载体,打造“知识产权+文旅”融合经典线路,提升湖北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