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太和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如何成为胆胰疾病诊疗的"超级内镜"?

时间:2025-09-01 19:59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胆管和胰管梗阻常导致黄疸、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以往这类疾病多依赖开腹手术,患者创伤大、恢复周期长。如今,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广泛应用,“超微创”诊疗已成为胰胆疾病的重要解决手段。该项技术如何实现“无切口”操作?哪些患者适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9月1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徐柳,为大家答疑解惑。

日前,72岁的刘大爷(化姓)因突发上腹剧痛、高热和全身黄疸前往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CT检查提示“胆总管多发结石并胆系广泛扩张”。由于患者年事已高,并伴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传统开腹手术风险极高。经过全面评估,消化内镜中心专家团队为其实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手术过程中,内镜经口顺利抵达十二指肠,精准找到乳头开口,插管造影后清晰显示数枚结石嵌顿在胆总管内。医生随即行乳头微切开,利用取石网篮和球囊将结石逐一取出,并放置鼻腔胆管引流以防残留结石导致复发。整个手术历时约40分钟,体表无任何切口。术后第二天,刘大爷的黄疸明显消退,腹痛发热症状消失,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并于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一项结合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内镜技术。徐柳介绍,当患者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经彩超或CT检查提示可能存在胆管结石、肿瘤或不明原因胆管狭窄时,即应考虑施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该技术通过口腔送入内镜,延伸至十二指肠降部,定位胆胰管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继而插入造影导管至胆总管或胰管注入造影剂,实现病变精准显影,明确诊断结石、肿瘤等病因。

确诊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同步开展针对性治疗:对结石实施碎石、取石;对肿瘤进行活检或射频消融;若因梗阻引发黄疸,还可放置支架引流,迅速缓解症状。

很多人担心“内镜”“造影”操作创伤大,徐柳解释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仅利用人体自然腔道——消化道进入,无需体表切口,仅在取石等治疗时需对十二指肠乳头做数毫米的微小切开,不出血、不缝合,体表完全无创,因此具有真正的“超微创”特性。

尽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集安全、微创等优势于一身,但其应用也具明确适应症。徐柳指出,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胆总管、肝管、胰管结石、肿瘤、梗阻或胆瘘等疾病,尤其为高龄、体弱、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了理想选择。而肝内胆管结石及胆囊疾病则仍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术后恢复方面,徐柳表示,因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创伤极小,患者通常在手术当天禁食禁水,绝大多数可在术后第二天恢复进食,第三天即可出院。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腹痛,2–3天内亦可缓解。

编辑:思渺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