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和党的重要性,为学校教育改革奠定了重要基调,指明了方向。
近日,十堰市一中、东风高级中学宣布将于今年九月开设特色实验班,聚焦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与人文社科思维能力的双重培养。这一举措不仅是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更是对“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时代命题的主动回应,值得关注与期待。
在科技迅猛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单一的知识结构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无论是人工智能的伦理争议,还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与社会平衡,都需要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视野的思维框架。十堰市两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的惯性,尝试以“科技+人文”的课程体系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对教育本质——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回归。这种探索,或将为破解“创新人才短缺”的困境提供基层经验。
特色实验班的设立,也折射出教育改革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的转型。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面临应试导向与素质培养的矛盾,而实验班通过小班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校内外资源联动等方式,有望构建更灵活、更开放的育人生态。例如,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或引入社科经典研讨课程,都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交叉性与现实性。这种“做中学”的理念,恰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当然,实验班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设计。如何避免沦为“重点班”的翻版?如何平衡特色课程与基础教育的共性要求?如何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此外,教育公平性也需考量:特色班的经验未来能否辐射到更多普通班级,避免资源过度集中?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改革的生命力。
十堰两所学校的尝试,或将成为地方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若能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形成可持续的范式,其意义将超越一校一地,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标准答案,但敢于迈出第一步,这本身就是答案。
相关链接: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