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奔流千里北上,润泽京津冀豫,保障近1.14亿人的饮水安全。这背后,是十堰人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
绿满丹江口水库,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昆 摄
使命重于千钧,守护重在行动。如何让“火焰山”长出森林?如何让城市污水变废为宝?如何用科技为一库碧水筑起坚固防线?8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刊播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二集《守护碧水 绿韵十堰》,深度解码这座守护“北方水井”的“守井之城”——十堰如何以信念、汗水与智慧,践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
湖北唯一!十堰入选《绿水青山中国答卷》20个代表性城市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是总台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制作的20集大型系列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线,聚焦浙江湖州、内蒙古巴彦淖尔、湖北十堰等20个代表性城市和地区,全面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揭示“绿色答卷”背后的“中国方法”。
据悉,十堰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城市。
从“火焰山”逆袭成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在水源地十堰,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石漠化。在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镇,一片曾被外国专家断言“永无绿意”的“火焰山”,存在水土流失重大隐患。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十堰造林人悬吊半空作业,与顽石搏斗,用钢筋柴栅造出一个个树坑;在这里,十堰造林人还研发出虹吸滴灌装置,破解了石漠干旱的难题。
远眺长满绿树的“火焰山”。
几十年血汗浸土,十堰人硬是在石头上种出了6000多亩树林,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同时,在竹山县的陡峭岩壁间,无人机运苗、投土,种树作业展现了现代科技如何助力高难度生态修复,为“生态水塔”筑牢绿色屏障。
从“污水围城”变身“污水处理技术博览馆”
水质是南水北调的生命线。作为因车而兴的工业城市,十堰曾面临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城市污水直排入河的严峻挑战。
在十堰治污一线,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科技革命。被誉为“秘密武器”的“红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高效“吃”掉污水中的氨氮,让十堰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应用该技术的城市。
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地上是公园,污水处理设施在地下空间。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昆 摄
从地上花园、地下净水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到遍布乡村、守护源头的微动力处理设施,再到田间地头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脱氮沟”,十堰兼容并蓄了全球27种主流治污工艺,堪称“污水处理技术博览馆”,为全国内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十堰经验”。
从“靠水吃水”到保水护水“守井人”
守护一泓清水,不仅需要工程与技术,更需要全民参与和观念转变。十堰丹江口库区渔民张绪春,告别“水上漂”生活,成为一名清漂志愿者,用行动守护家乡的这片水。
放下渔网的村民在科研人员指导下,种上了既能固水土、护水源,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油橄榄,实现了生态与生计双赢。
张绪春从“捕渔人”变为“守井人”。
俯瞰丹江口水库。
如今的十堰,更编织了一张前所未有的“空天地”一体化护水网络:天上有卫星遥感,空中有无人机巡航,水下有管道机器人检测,共同汇入“护水大脑”——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从昔日的人力巡查,到今天的智慧作战,科技与万千“小水滴”志愿者的自觉行动汇聚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保水护水的坚固防线。
从荒山变绿到碧水奔流,从技术革新到全民守护,十堰的答卷,写在巍峨的武当,也写在浩荡的汉江。
编辑:陈琦